1、引入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技术,驱动耕地管理从静态管控转向动态监测,从单一要素治理迈向多功能价值实现
2、耕地保护治理进入新阶段,制度创新是推动耕地系统重构的关键环节,也是将技术成果转化为耕地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之一
3、通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优化空间弹性管控、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等系统性创新,提升耕地保护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农田风光。
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全球农业绿色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推动耕地保护治理进入新阶段。传统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需要与智慧技术深度融合,以破解耕地资源数量衰减、质量退化与生态失衡的复合性难题。智慧耕地治理通过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技术,驱动耕地管理从静态管控转向动态监测,从单一要素治理迈向多功能价值实现。
稳数量、强监管构
建耕地保护系统性管控框架
当前耕地流失主要体现在“非农化”侵占城郊优质耕地和“非粮化”占用耕地并存,亟须构建更具适应性与前瞻性的系统性管控框架,而突破口在于耕地占补平衡机制的深化改革。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动态平衡机制维系耕地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国家改革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将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对违法建设相应冻结补充耕地指标。从实践来看,部分省份在探索“以补定占”机制的过程中,通过构建耕地恢复潜力动态评估模型,按生态适宜性分级管控增量耕地,不仅扩大了粮食生产空间,还推动了耕地功能从单一生产向生态服务、碳汇载体等多元价值的延伸,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调控,提升了耕地保护的精准性。
智慧耕地监管借助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耕地保护的过程可视化和智能化。监管技术的革新重塑了治理效能边界,“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网络的应用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和地面传感网,实现耕地变化的实时识别与精准执法。例如,数字孪生模型通过构建“云—边—端”三层数据传输系统,将耕地的实时状态与历史变化进行动态对比,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精准决策支持。
提质量、优布局
耕地系统功能重构与价值实现
耕地质量的提升是耕地保护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本质是通过技术与生态协同,实现土地生产力和生态服务能力的内生修复。同时,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市场化驱动机制的引入,为耕地多元化功能的激活提供了新的路径。
耕地质量提升,亟须引入智慧耕地技术。传统的耕地改良方式主要依赖外源投入,如化肥和工程改造等方式,往往伴随着高成本与环境代价。对现有耕地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引入智慧耕地技术应用,通过生物工程与数字化技术的协同,可显著提升整治效率。
优化耕地布局,需要探索新型逆向调配路径。与所占用的耕地位置、布局、质量相比,补充耕地多位于生态脆弱区或零散地块,具有先天劣势。新型逆向调配机制通过跨区域耕地指标交易,优化耕地空间布局,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例如,广东省建立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跨市域耕地指标交易平台,通过“以补定占”模式缓解珠三角地区的用地压力,同时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从全国来看,强化占补平衡管理,需要明确占补平衡的空间,拓展占补平衡的来源,确保耕地补足补优,严防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弄虚作假。
此外,市场化机制也可以为耕地保护注入新动能。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试点推行“地券”交易制度并探索建立耕地碳汇交易体系,将补充耕地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交易标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碳市场交易使耕地生态价值显性化。
制度创新赋能
提升耕地保护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耕地保护治理进入新阶段,通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优化空间弹性管控策略、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等系统性创新,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耕地保护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耕地质量追溯体系是确保耕地保护成果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耕地质量评价多依赖于表层指标,如产量、土壤肥力等,目前亟须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质量追溯体系,覆盖耕地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监管。从耕地的利用、退化、改良到再利用,各个环节的质量变化需要利用智慧耕地技术建立实时追溯机制,进一步增加优质耕地的比例。
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耕地保护需要在空间弹性管控上下功夫,通过“分区平衡”策略以及智慧技术的应用,合理调入适合耕种的优质土地,有序调出不稳定耕地,进一步优化耕地的空间布局,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在山区地区,应通过生态退耕和植被恢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在平原地区,则应大力推进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此外,通过建设“分区耕地保护红线”,为不同区域设定差异化的保护目标;东北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需要重点保护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华北平原则需优先保障灌溉条件的改善。
耕地保护利益协调机制需要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建立“补偿基金+碳汇交易+土地合作社”的复合激励体系。一是建立国家和地方层级的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对参与耕地保护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经济补偿。二是结合碳汇交易机制,将耕地的生态价值显性化,为农户提供额外的经济收益,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三是推广“农民土地合作社”模式,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现代农业经营,由合作社统一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
从全国来看,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为目标,加快构建耕地保护“一张图”管理体系,通过落地上图、以图管地,推动耕地保护向数智化转型。在政策指引、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化的共同作用下,耕地保护正从数量管控工具进化为国土空间治理的战略性支点,为实现国家农业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